梨狀肌位於臀部,源於薦椎之前,止於大轉子後方。從止點解剖構造區分為:約53%正常型態、約43%與閉孔內肌肌腱融合、約4%與臀中肌纖維融合。以功能來看,梨狀肌在髖伸直時負責外轉動作,在髖屈曲時負責外展動作。約有90%的人群,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下方。
● 症狀:
患者疼痛或感覺異常(麻木、刺痛)延伸至坐骨神經支配的區域,如腰部、鼠蹊、大腿…等神經症狀。嚴重時能會造成走路跛行、行走不穩,並且長時間久坐導致壓迫也會使症狀加劇。
● 診斷:
臨床上對梨狀肌症候群無明確標準診斷方式,只能用排除檢驗方法。可尋求物理測試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以協助診斷。
● 治療方式:
★ 非侵入性治療:
1. 藥物治療:抗發炎藥物、肌肉鬆弛劑、神經性藥物
2. 物理治療:
◆ 儀器治療部分-聲、光、電、熱
◆ 徒手治療-對腰部骨盆進行穩定訓練、伸展牽拉縮短之肌肉及增加關節活動度…等
◆ 震波治療
★ 侵入性治療:
1. 注射治療
2. 乾針治療